新盛公司服务热线:18469990703

新盛客服

联系新盛公司客服

    手 机:18469990703

    微 信:qxv090

    公 司:新盛公司

    地 址:缅甸掸邦第二经济特区佤邦勐波市

     

     

刑事辩护

时间:2025-05-27 15:01:48

新盛客服《威18469990703》

5月27日,在庆祝复旦大学成立120周年的盛大庆典上,该校校长兼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发表了题为《自立自强 旦复旦新》的演讲,向全校师生致以诚挚的寄语。

——在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讲

复旦大学校长

金力

2025年5月27日

今日,我们齐聚复旦园,共同庆祝这所辉煌学府的百年华诞。刚刚,我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发来的贺信。总书记第一句,"先忧后乐交相勉"。复旦人将爱国视为创新的坚定信念,并将创新视为对爱国的具体体现。自建校以来,教育救国、教育报国、教育强国这一理念贯穿了复旦的发展脉络。在120年的历程中,马相伯老校长倾家荡产兴办教育,打破政治与宗教的束缚,致力于创办中国人自己的学校和培养中国人自己的学生。陈望道首译《宣言》,复旦师生在五四运动中敲响上海第一声钟声,以及在抗战时期坚持教学,都是为了维护学校和国家利益,点燃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的火花。从“向科学进军”到“四个面向”,从创立“复旦学派”到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,从防治血吸虫病到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,从南下服务团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,每个时代都有复旦人投身创新的行列。始终站在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上,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,这是复旦人创新精神中的大公、大义、大我。

第二句,"震欧铄美声名满"。谢希德老校长曾言,我们应当“站在迎战的前列”。这体现了复旦人创新的卓越追求:持续创新,不断向未知领域挑战。在复旦的科技成果馆中,120项引领世界的创新成果陈列于前,而出口处则展示着120个尚未解决的科技和医学难题,等待我们去创新。在相邻的校史馆里,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、《英汉大词典》等传世之作静静地传承着人文社科的学术精神。从创校时的宏伟愿景——创办能与欧美并驾齐驱的大学,到新中国建立后的“办好中国式社会主义大学”,再到新世纪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“三步走”战略,以及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的新“三步走”战略,复旦的创新始终追求卓越,聚焦最高目标,直至达到世界顶峰。

第三句,"师生一德精神贯"。120年来,复旦为国家培养了近50万名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人才。这是学校最伟大的贡献,也是最值得骄傲的成就。在这片创新的热土上,苏步青星、谈家桢星、谷超豪星等星光照耀,中国核能之父、中国半导体之母、中国锂离子电池之父、中国爱迪生等先驱人物开创了事业的基础,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、人民教育家、改革先锋、时代楷模等人才辈出。在复旦,大师云集,学风纯正,"团结、服务、牺牲"的精神,"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"、"正谊明道"的教诲,以及复旦人独特而卓越的特质,共同孕育了追求创新、敢于创新、能够创新的文化。师生同心同德,共同让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。

老师们、同学们,校友们,朋友们!120年前,复旦大学初建时,仅有8座讲堂,学生160余名,教师数十名。120年后,我们自豪地向先辈们宣告:复旦大学已拥有四个校区,遍布上海,拥有5.5万名学生和1.1万名教职工,综合实力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,站在代表中国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前沿,自信地矗立于世界学术之林。

在强国建设的征途上,复旦大学应扮演何种角色?这一问题自复旦大学创立以来就回荡在复旦的天空,迫切需要我们在新时代给出新的答案。在复旦大学第三个甲子的前十年,从120周年迈向130周年,恰好与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相吻合,肩负的责任无比重大,使命无比光荣。

当前,两大战略机遇期同步交织、相互影响。世界主要大国都将创新作为突破口,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。大学在全球科技发展和国家创新格局中的作用更加关键,影响也更加深远。我们对建校120周年的最佳庆祝方式,就是紧紧抓住未来十年,实现向创新型大学的关键转型,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,为民族复兴挺身而出。

那么,“创新型大学”究竟是什么样子呢?我们认为是这样的:

首先,为人的创造性发展提供无限可能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,现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局限性,与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。创新型大学应当打破“被定义的人生”和“被设计的未来”,培养具有多种潜质、高潜能的“干细胞式”人才。打通学段、学科、专业的壁垒,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,培养终身学习、解决问题、适应变化的能力。我们的教育最终要回归“人的主体性”——为人的创造性和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。这样的大学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。

其次,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。在创新链中,高校的传统任务是发挥基础研究功能,处于“从0到1”阶段。大学的理想在于,我们勇于承担原始创新的高风险,这一点仍然至关重要。同时,人工智能正在不可逆转地重新定义创新,推动科学研究范式和组织模式的革命性变革。面对科学技术裂变式发展和创新曲线指数级攀升,研究型大学已经站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前沿,直接参与“从0到10”的创新全过程。我们的使命,不能仅限于发表成果或为企业机构解决具体问题,而要在战略领域帮助国家、地方和产业行业根本性地解决一系列或一类问题,不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创新驱动能力。第三,持续超越界限,重塑自我。各类有形与无形的界限构成了创新的重大障碍和挑战。突破边界的程度越高,创新的价值也就越大。创新型大学不应有“围墙”,而应像一块磁铁,吸引创新资源和要素,打破政府、高校、社会的有形界限,形成包容共生的创新共同体。更重要的是,要打破高校内部的无形界限,包括知识、学科、院系、机构以及人的观念界限。唯一的途径是改革,且是精简式的存量改革。目前,复旦大学正深化新一轮综合改革,旨在5至10年内加速创新要素的跨界和突破,系统重塑教育模式和形态。

第四,站在开放引领的前沿。创新应以自主为基础,坚持“学术独立”,但必须是开放交流的成果。复旦大学不仅是中国的,也是世界的。闭门造车无法产生真正的创新。创新型大学既要服务于当下,更要引领未来。这种引领不仅包括科技,还包括思想。复旦大学将始终致力于两件事:一是扎根于本土,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,挖掘新材料、发现新问题、提出新观点、构建新理论;二是融通中外,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,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。从而实现对真理的传承和超越,丰富“人类知识的总和”,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设定坐标、开拓新领域,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步。

需要强调的是,我们建设创新型大学,是在坚守正道之上的创新,根基深厚、枝繁叶茂,老树常青、新芽常新;是持续不断的创新,始终坚持长期主义;是有组织的创新,只要党和国家需要,必将全力以赴、竭尽全力。

老师们、同学们、校友们、朋友们!

95年前,复旦大学创立四分之一世纪时,李登辉老校长在《成功的意义》一文中指出:在众多所谓的成功中,只有一种成功真正有价值。那就是以牺牲、博爱换来的成功,这样的成功才能流传万世,与日月争辉。致力于大众的成功,忘却小我、致力于大我,才能受到万流景仰、百世师宗。

回顾过去,复旦大学所做的一切、所创新的一切、所追求的强大,都是为了这一种成功,那就是民族复兴、国家富强、人民幸福、人类进步。

展望未来,复旦大学将继续为这一种成功不懈奋斗,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“向前,向前,向前发展”,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“向前,向前,向前发展”!

我们坚信,复旦大学一定能够成功!我们坚信,十年后,当建校130周年时,我们将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!

新浪声明: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,未经演讲者审阅,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



在线咨询

在线客服